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
编者按:即日起,《青年说》栏目策划推出“山东教育者手记”,为山东大中小学(幼儿园)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,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,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菏泽市曹县实验中学教师 张艳亭
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,我深知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,它更是心灵的深度交融与学生成长的坚实陪伴。于我而言,教育的真谛在于点亮学生心底那簇求知之火,引领他们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勇于探索的人。
在我们这所初中,初三阶段不再涉猎新的生物知识,而是对初一、初二学过的生物课本进行系统复习,直至中考落幕。然而,书本中诸多晦涩难懂的抽象知识,即便前期讲解得再透彻,到了复习阶段,不少学生仍一头雾水。特别是像遗传规律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、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类专题复习内容,因其涉及微观世界以及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,对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阶段的初中生来说,理解起来实属困难重重。我内心深处也涌起过无力之感,为无法凭借精妙的教学设计、绝妙的教学活动,将抽象知识化繁为简传授给学生而倍感沮丧。而此类困境,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屡见不鲜。
展开剩余63%传统的“讲授+记忆”模式,已然难以满足初中生的多元认知需求。面对这一棘手问题,我开启了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。我反复思忖,难道是我的讲解过于单向,学生被动接受,缺乏主动参与?难道是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直观体验,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知识具象化?为解心中疑惑,我一头扎进教育心理学的浩瀚书海,从中探寻答案。
为此,我查阅了一些心理学研究文章,发现初中生的学习特征呈现出以形象思维为主,抽象思维尚处于逐步发育的阶段。倘若教学内容过度抽象,学生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沼,甚至丧失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。于是,我毅然决然地调整教学策略,力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,为学生开辟全新的学习体验。
我首先引入一系列直观教具,为抽象知识搭建起形象的“桥梁”。例如,在讲解细胞结构时,我引入了精巧的细胞结构立体模型。课堂上,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模型,鼓励他们亲手触摸细胞膜、细胞核等微观结构,并围绕其功能展开热烈讨论。不仅如此,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动,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。在攻克“细胞分裂”这一重难点时,我让学生用彩纸制作细胞分裂的动态模型。
活动过程中,学生们全神贯注,一边动手折叠纸张,一边在实践中感悟染色体的变化规律。我班的一位同学在操作中沉浸其中,一边折叠一边自言自语:“原来分裂之时,染色体是先完成复制,再有序分开的,怪不得两个新细胞的遗传物质分毫不差。”他的这番领悟,宛如一道闪电,照亮了抽象知识理解的前行之路。
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懈实践与探索,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节节攀升。更为可贵的是,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过程中,我也历经蜕变,收获颇丰。我彻底摒弃了教育即单纯传授知识的狭隘认知,领悟到教育的内核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,自主构建完备的认知体系。抽象概念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巨峰,只要我们巧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呈现,它们便能化为学生触手可得的知识瑰宝。
当然,探索之路从无坦途。诸多问题依旧横亘在我眼前,亟待解决。例如,在有限的课时内,如何巧妙平衡直观体验与知识深度,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?又该如何匠心独运地设计更高效、更具启发性的探究活动,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在活动中绽放光彩?这些未解之谜,都等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攀登、去征服。身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,我愿秉持初心,持续反思、大胆尝试、不断改进,为学生的成长倾尽全力,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。
发布于:山东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