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病时,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好帮手,但一些常用药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意外影响,很多常用药有鲜为人知的副作用。
■ 抗生素类:不止杀菌,可能伤筋动骨
环丙沙星、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同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,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,肌腱损伤是其典型的副作用之一,常表现为肌腱炎甚至肌腱断裂,90%会累及足部跟腱,偶见于胳膊或大腿肌腱。这些情况一般在用药后48小时至6天出现,但风险可能持续至用药后3个月。老年人、肾功能不全者、器官移植患者及正在用类固醇药物的人,这一风险会更高。
因此,用药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牵拉肌腱,也就是说,减少跑步、跳跃、负重训练等,高风险人群要严格遵医嘱调整方案并警惕疼痛等早期症状。
■ 非甾体抗炎药:止痛背后的脏器负担
布洛芬、阿司匹林、双氯芬酸这些常用的止痛药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,很多人头痛、关节痛时会自行服用。但这类药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时,可能会有胃肠道损伤、肝肾功能损害、心血管风险增加、血液系统异常、过敏反应等危害。
如果用药后出现胃痛、黑便、尿量减少、水肿等情况,及时停药并告诉医生。
■ 降脂药:警惕“肌肉警报”
他汀类药物能帮我们调节血脂,但用药时要留意肌肉发出的“警报信号”,比如肌肉酸胀、隐痛、无力的情况。横纹肌溶解症是非常严重的肌肉损伤,表现为肌肉剧烈疼痛、尿液呈茶色,这是因为肌肉细胞被破坏,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损伤肾脏,需立即停药就医。高龄(>75岁)、肾功能不全,还有同时吃好几种药(比如某些抗生素、抗真菌药)的人,肌肉出问题的可能性更高。
因此,服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肌肉疼痛、无力或尿液颜色异常等症状,及时就医。同时,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肌肉问题。
■ 降糖药:控血糖时的“营养陷阱”
降糖药能帮助控制血糖,但吃药时得留意身体悄悄出现的“营养小麻烦”。比如长期吃二甲双胍的朋友要注意,它可能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。要是体内缺了这种维生素,可能会觉得手脚发麻、没力气,甚至走路不稳。建议用药期间通过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,如动物肝脏、鱼类、贝类等。
磺脲类药物可能干扰叶酸代谢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建议通过绿叶蔬菜、豆类等食物补充叶酸。
阿卡波糖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(如维生素A、D、E、K)的吸收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监测相关营养素水平,并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剂来保证足够的摄入。
当然,遇上药物副作用,别慌张,轻微不适先观察,记录症状变化。有严重反应的,比如皮疹瘙痒、呼吸困难、血尿、剧烈腹痛等,应立即停药就医。要知道,没有“绝对无副作用”的药,但有正确用药避开风险的方法,对用药多一分重视,多问询医生、多细致观察、不随意用药,就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帮手。
(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药师)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